編者注:2019年5月28日,語文學科工作室在衍林書屋舉辦“整書閱讀”教學研討活動,由薛英子老師執教《吶喊》整書閱讀指導研討課,反響熱烈。本文為薛英子老師的課后反思。
【教學構思】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2017)最新提出的“學習任務群”之一,它是針對語文教育多年來重“篇”不重“書”的弊端提出的,在單篇式教學中,閱讀行為碎片化、淺顯化,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個體閱讀經驗,在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方面更是捉襟見肘,許多學生的語文學習常常止步于高考。
在這樣的形勢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以下簡稱“整本書閱讀”)無疑是語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但在應試需要、課時安排不足、教學思維慣性的現實面前, 整本書閱讀活動具體如何操作,目前尚待探索。不同的整本書,教學策略也要有相應的調整,例如同是小說,《紅樓夢》式的長篇小說與《吶喊》《彷徨》式的選篇式小說是截然不同的。我校高一語文組將《吶喊》作為本學期的整本書閱讀書目,這就提出了一個挑戰:如果進行一篇篇的教學,這就完全違背了整本書閱讀的初衷,那么該如何尋找合適的聯結點,將獨立的各篇小說打通,讓學生獲得切實可操作的閱讀經驗呢?
以某種主題視角切入魯迅的小說創作的思想內核,是當前魯迅研究的常見范式,“《吶喊》中的農民形象”“魯迅小說中的知識份子群像”“魯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魯迅的生命哲學之反抗絕望”等,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對高一的學生來說,這些主題都過于晦澀,很可能讓學生習慣性地“拒絕”魯迅。那么,該如何尋找貼近學生內心世界的、合適的生發點,讓學生重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魯迅呢?
偶然間,我讀到了郜元寶在《天涯·新刊》“易讀魯迅”專欄發表的《〈社戲〉六題議》,他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原文所寫之戲并非“好戲”,為什么結尾卻說“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他給出答案,真正的“好戲”是孩子們在臺下上演的人生戲劇,而助力這一出好戲的是文中的幾位長者,如母親、外祖母、六一公公等。郜元寶就此引出了魯迅的“幼者本位”思想。夏濟安在《黑暗的閘門》中提出,魯迅從來不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吶喊者,他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他的絕望來自于對社會復雜現實的深刻體認,但卻并不因此放棄其改造國民精神的理想,而是選擇“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把他們送到光明的地方去”。從這個這個角度出發,或許能幫助學生“發現”一個不一樣的魯迅,建立起自我與魯迅、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聯系。
《兔和貓》《鴨的喜劇》是《吶喊》中十分特殊的兩篇童話小說,它們都以動物為主角,情節簡單,篇幅短小,向來為人所忽略,但正因如此,它們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靈世界。兩個故事表現了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表達了魯迅對于弱小者的關懷。在魯迅的小說中,孩子經常處于弱勢的地位,《狂人日記》更是揭示了孩童從身與心兩個方面“被吃”的黑暗現實,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由這個角度生發出來《社戲》中“幼者本位”的精神理想,就顯出一種深刻性,也揭示了《吶喊》中獨立的各篇小說之間的精神聯系。
【課前準備】
1、用一個課時講解《吶喊·自序》,讓學生了解魯迅的思想歷程及寫作《吶喊》的原因,擺脫對魯迅的刻板印象,意識到魯迅并非“振臂一呼的英雄”,而是一個處于“無物之陣”的寂寞的人。從而對魯迅“肩負黑暗的閘門”這一行為有更深刻的體認。
2、要求學生完成預學案,問題設置如“就這三篇小說提出至少十個問題,可以是就某篇而提,也可以就任意兩篇,或三篇來談”、“《兔和貓》這個故事想表達什么”、“《鴨的喜劇》這個故事想表達什么”、“閱讀《社戲》,簡要概括整個看戲過程的波瀾,除了小孩,小說中有哪幾位大人?他們都是如何助力一場好戲的”、“找出文中關于社戲的描寫,為什么大家沒看完就走了?它真的是一出精彩的戲嗎?為什么又說后來再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等。
3、將預學案收上來后,統計出出現頻率較高的共性問題和具有獨創性的有價值問題如下:“兔、貓、鴨、蝌蚪分別代表什么”“三太太人物形象”“‘我’為什么要殺貓”“愛羅先珂的‘寂寞’是什么”“社戲為什么是‘好戲’”,將幾個問題順序調整后,整理出“最深沉的愛——最透徹的恨——魯迅所處的社會環境——改造國民精神的理想”這一線索。
【課堂實施】
1、采取“以問帶讀”的形式來引領課堂,有必要一開始就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厘清。首先要明白知識點與問題,即“老師灌輸的知識”與“自發想要知道的知識”之間的區別。其次以是否經過自己的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綜合性等幾個方面來對“好問題”進行闡釋。通過這一部分,從而讓學生們意識到自身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并未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2、“兔、貓、鴨、蝌蚪分別代表什么”,引出《兔和貓》《鴨的喜劇》兩篇小說的主題思想,這一部分進行得不太順利,許多學生連故事的基本情節都無法理解,在“貓到底有沒有吃兔子”“三太太到底喜不喜歡兔子”等問題上糾纏過多,這反映出學生的文本細讀功底的薄弱。引出“關心弱者”這一主題思想時,引導學生聯系魯迅其他作品中的被欺辱者,如祥林嫂、孔乙己,打通魯迅作品內部的聯系。
3、由“三太太人物形象”“‘我’為什么要殺貓”等兩個問題引出不同范式的愛:溺愛、博愛、立場分明的愛。聯系社會現實,讓學生認識到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不同的人在時代條件下所做出的不同“選擇”,魯迅的選擇是把文章變成匕首,刺進敵人的胸膛,喚醒麻木而病態的中國社會。
4、“愛羅先珂的‘寂寞’是什么”,讓學生先了解愛羅先珂的人生經歷,再聯系《吶喊·自序》中魯迅所提到的“寂寞”,總結出當時的革命人士所面臨的冷漠、麻木的社會環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魯迅的偉大與孤獨。在這一環節,《吶喊·自序》在整部作品中的思想統攝作用得到凸顯,再次強調序言對于理解一部作品、理解一個作家的重要性。
5、“社戲為什么是‘好戲’”,在這個問題中強調幾位大人的重要性,理解《社戲》所描繪的美好自然及人性寄托的是魯迅對國民精神改造的期待:大人尊重并理解孩子的世界,為他們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幫助他們成長為健康的大人。同是弱者,《社戲》中的孩子們不再面臨“被吃掉”的命運。
6、由于時間不足,“發現”魯迅——說說你心目中的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沒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
7、課后作業:自選主題,解讀《吶喊》中的小說(至少三篇),采取小論文、PPT報告的方式在班級開展交流活動。
【課堂反思】
課后,語文組的各位前輩就我的授課情況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肯定了我在教學構思和教學實施方面的成功之處的同時,也提出了很多積極中肯的建議,讓我獲益匪淺,現將大家的評議和我的反思總結如下:
1、課堂節奏把握不佳,在基本情節的解讀上花費太多時間,導致第六部分“發現魯迅”未能開展,這部分本應是課堂的高潮,而一堂課的節奏與課堂的氣氛、學生思維的展開是一致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解決,應該先將學生的問題分類,與情節有關的基本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就自行解決,將有價值的、創造性的問題放在正式課堂上,從而節省時間。
2、在評課階段,云娟老師為大家分享了她在北京參加培訓時的整本書閱讀課例,老師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吶喊·自序》的諸多關鍵詞,再以此為統攝,串聯起《吶喊》中的其他篇目,這是一種更加高屋建瓴的教學方法,極具啟發性。
3、整本書閱讀活動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自己先讀,有了豐厚的積淀和寬闊的視野,才能應對學生在閱讀活動當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必須保持閱讀習慣,關注最新學術動向,不斷發展自己。
4、發現各獨立文本之間的思想聯系,是閱讀選篇式小說的可行辦法,可以根據難易程度將小說排序,不同的主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最后登堂入室。如本次《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串講就可以作為《吶喊》整本書閱讀活動的發端。
5、整本書閱讀要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討是論過程的引導者和協商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這次教學還是仍然存在著問題預設性強、教師存在感突出的問題。
【結語】
本次教學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是一次全新的開始,希望能以此為契機,與語文組同仁們產生更多的交流、碰撞、創新。整本書閱讀是一個契機,它讓教師更新僵化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培養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讓“讀書”重新回歸本來之義。我們低頭撿便士已經太久了,抬頭看一看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