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錄 搜索網站地圖
背景:
閱讀新聞

【同課異構】詩意的攀登

[日期:2010-12-19] 來源:教研室  作者:文/洪艷祺 圖/吳銀川 [字體: ]

   

      “洪老師,這次我們與僑中、一中聯合開展的‘同課異構’教研課,由你代表我們海中語文組上課,好嗎?”我剛從四川比賽回來,旅途的奔波勞累還未散去,語文組組長李紀鏡老師就對我說。

      我說:“好的,我會努力上好的!”

      自從11月20號開始搞綜合實踐報道到12月初到四川參加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決賽,我一直忙碌著,但我還是快樂的接受了組里交給我的任務,并且心中對組長的信任充滿感激!因為我知道,這次名校之間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不僅是海中第一次,也是海南第一次。我能有機會和海南僑中、海口市一中的優秀老師們一起上同題異構課,必將對的我成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這次同課異構的課題選的是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這篇序文是高中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最后一個單元“文無定法  貴在鮮活”里的內容。說實話,我的學生們已經學過李白的許多優美的詩文了,甚至我們許多中國人讀到的第一首唐詩大概就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況且在這節課之前,我剛上完李白的《將進酒》,學生們已經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經歷有所了解,《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這冊書中最后一篇李白的文章。

      于是我想,如何才能將這一課上出精彩?這篇文言序文僅一百一十九字,筆勢大開大合,如行云流水,飄逸灑脫,其中飽滿的對生活的熱情和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令人神清氣爽。如果按照老套只是單純的講講字詞進行所謂“知識點教學”,把一篇美文上成“說文解字”課,那就會像把自己和學生丟入了無邊的沼澤地,語文的工具性是體現了,可學生還有學習的興趣嗎?這不是我一貫的風格。如何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讓聽課的老師聽有所獲?

      在看了于漪老師、鐵皮鼓等名師闡述語文性質的文章后,我對傳統文言文教學中“重言而輕文”的教法有了質疑:學生學了那么多的“知識”卻沒有了“文化”,依然讀不懂稍有深度的文字,依然寫不出像樣的文章,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把“語文教育”變成了“語文考試”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訓練”,把充滿靈性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死板無趣的純技術排列組合訓練,當然也就丟棄了語文本身所蘊含的趣味、情感和思想,最終也就使學生丟失了“文化”。我需要有深度地去解讀文本,不在文章的表面漂浮,有自己的獨特視角!于是我開始翻閱許多名人大家和同仁們對這篇文章及李白的分析解讀。

      如何才能將這節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散文大家林語堂有這樣的一句話:“道理參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我想把課堂的落腳點放在文字背后的“生命意識”與“文化意義”上,目的是“促進學生文化生命的成長”。期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生命體驗和文化貫通”,讓他們的生命在情感共振、思想碰撞、文化體認、審美愉悅中得到發展,也就是將課文上出層次,抓住“文言——文學——文化”三個要素。

     

      理念轉化為生動的實踐,須尋找合適的途徑,有效的方法。我將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探究思想上,通過誦讀、品味詞句來展開。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李白的這篇序文是一篇駢體文,整散句錯落有致,有很強的節奏感。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個讀、齊讀、教師范讀、學生泛讀,反復的吟詠,體悟文章,是品味語言中的重要手段。當然,語言品味還離不開字詞疏通,但也不可只剩下字詞的解釋。在解決字詞翻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沒有一句一句地翻譯全文,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結合序文內容,說譯結合地將內容整合在一起。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第三個環節就是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進入教學中的難點——思想探究。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李白的文風特點是什么?文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在于從道家哲學的層面上解決如何看待李白的“及時行樂”思想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一內容,我引用了《古文觀止》中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末數語,寫一觴一詠,與世俗浪游者迥別。”讓學生來分析世俗浪游者之“樂”和李白之“樂”在人生觀內涵上的本質區別,將學生生活體驗融入到對作者生命的體驗中,讓學生了解到流傳千古的文章,不僅僅在于它文辭的優美,而更重要是它傳達給我們的一種人生的哲理和態度,是作者生命的傾訴,也是生命折射出的光輝!讓學生咀嚼、對照、感受、體驗,使學生不僅對語言文字的表現能力加深了理解,而且生命的內涵、意義、價值,在潛移默化中也將獲得提升!

      我認為,有深度的語文,應該是由學生的思考抵達詩文,在老師驅動下學生的感情思維的有效激活,將話語權交給學生,讓文本與學生的對話,課堂因此走向多元主題、多元視界的解讀和生成。深度是揭示文本內在邏輯的一種智慧,深愛著語文,熱愛生活,舒展生活。教學語文,實際上是傳承文化,以“文”“化”人生。所以,在最后一個環節,我設置了一道拓展作業題——“結合你學過的李白的詩文和李白的生命觀,以‘我心中的李白’為題寫一篇短文”,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接觸文章的靈魂,觸摸文章背后的作者的靈魂,反思自己的靈魂。

      這節課,我圓滿的完成了自己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得到了專家、同行的肯定。激動之余,心中溢滿的還有感動——

     

      在我上完課不到五分鐘,前來聽課的語文特級教師、我們的馬校長就微笑著把我招到他面前。他將ipad打開,上面居然已經寫好了如何完善我這節課的的一些點評和建議,一點,兩點,三點….不是一些細枝末節的技巧問題,而是從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來進行指點。在逐一的將修改意見講解給我聽后,馬校長立刻將點評內容發到了我的郵箱。那些充滿真知灼見的點評和建議,完全沒有居高臨下的“教訓”,更多的是讓我感受到一種同行之間自由交流的親切。今天,他不是作為校長“禮節性”地出席一下,而是作為語文老師特意來聽這節課的,是來和我們一起參與這個“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的!與其說他的點評是發給我的,不如說他是在和所有的同行們一起切磋教法,鑒賞美文,探討生活!

      他的智慧點亮了我思想的火花,讓我這樣的年輕老師覺得,在海中成為優秀的老師不是突兀和不可逾越的。

      感謝馬校長的厚愛!

      感謝研訓院蘇盛葵主任細致、中肯的點評!

      感謝我的師父蘭志軍老師的悉心栽培,感謝李紀鏡老師、陳芝航老師、陳星萍老師一路的鼓勵與提攜,這堂課也是在他們的指導下完成的。

      我還要感謝我的同事和同行們,他們的參與與研討,讓我倍受鼓舞,深受啟發!

      肖川教授在《受過教育的人》中說:“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教書已經八年,在教育他人的過程中,我時時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最好的課永遠是下一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朝著心中夢想的地方,攀登前行。

      有志同道合者在,這樣的攀登雖然艱難,但充滿詩意!

 

      附:馬向陽校長發來的“聽課隨想”

      1、一節課的小結,必有點睛之語。這點睛之語,則往往反映出上課者的思想高度。

      以李白此篇而論,篇末所寫的"一觴一詠",應該讓學生明白:李白等人飲下去的是美酒,是物質,噴薄而出的是詩篇,是精神。世俗之人只是飲酒,李白的飲酒卻是一種創造。世俗之人的飲酒就是生活的目的,而李白的飲酒卻是生活的手段,是創造的介質與催生劑。

      2、關于這節課的難點:

      怎樣看待李白的"及時行樂"問題?

      我們認為,人類創造了美好的生活,也就應該充分的享受美好的生活。能否享受美好生活,不僅折射出所處時代與社會的狀態,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生活情趣,生活技能,生活態度。觀賞與享受良辰美景,從事一些賞心的樂事,既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境界,也是一種美好的人生境界。

      3、關于這節課的重點:

      一是語詞優美,句式整飭,涵泳之下,口留余香。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之下,學生應反復誦讀,直至如同己出。二是繪景如畫,生動感人,敘事高雅,觸人心懷。所以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細細揣摩,認真體味,從而在以后的歲月中,創造并享受雅致的生活。

(編者按:此文為參加海中、僑中、一中三校“同題異構”教研活動課的洪艷祺老師的課后反思筆記)




請用手機微信掃一掃關注海中官方微信平臺: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lanzhijun | 閱讀:


love直播app下载_love直播app下载_love直播软件安卓下载